颐和学术|清漪园大报恩延寿寺的历史沿革、建筑布局与功能转化
2020-06-01来源:

微信图片_20200601142106.jpg

排云殿佛香阁建筑群是颐和园的景观中心,也是颐和园中最为重要的标志性建筑。排云殿佛香阁建筑群的前身是清漪园的大报恩延寿寺,位于万寿山前山中路,它即是清漪园立意的起点,也是清漪园立意的核心。


大报恩延寿寺的建造缘起

对于大报恩延寿寺的原址,《钦定日下旧闻考》卷八十四记载:“山下有寺曰:‘圆静’,寺后石壁百尺,步磴而上,皛庵在焉。”从文献中可以看出,明代瓮山(万寿山)前山中部已有圆静寺和高台的建置,而这种基址条件正是日后大报恩延寿寺恢弘气势规划建设的基础。乾隆十五年(1750),随着扩湖堆山工程的完工,瓮山圆静寺高台遗址上的建寺工程也随之开始。

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母亲孝圣宪皇后钮钴禄氏六十大寿,乾隆在儒家“以孝治天下”观念的影响下,决定以建寺祈福的方式来庆祝母后寿辰。从乾隆十六年(1751)所立的《御制万寿山大报恩延寿寺记》碑文中可以看出乾隆表达出的诚挚的为母祈福祝寿之情:“钦惟我圣母崇庆慈宣康惠敦和裕寿皇太后,仁善性生、惟慈惟懿、母仪天下、尊极域中。粤乾隆辛未之岁,恭遇圣母六袠诞辰,朕躬率天下臣民举行大庆礼,奉万年觞,敬效天保南山之义,以瓮山居昆明湖之阳,加号曰万寿,剏建梵宫,命之曰大报恩延寿寺。”该碑文不仅表露出建大报恩延寿寺的初衷,而且道出万寿山和大报恩延寿寺的命名都与祝寿报恩有关。

大报恩延寿寺建筑群建造过程几乎一帆风顺,乾隆十六年(1751),除了延寿寺琉璃塔,其余轴线建筑全部告竣,并开始仿照杭州净慈寺罗汉堂在寺之西兴建罗汉堂组群,据乾隆《万寿山五百罗汉堂记》记载:“辛未(1751)南巡至浙,若云林若净慈无不有五百罗汉之室,乃知五百之名始自钱塘之久矣。归而万寿山之大报恩延寿寺适成,寺之西有隙地因命筑堂以肖钱塘。”罗汉堂也很快建造完成,从《万寿庆典图》中可以看出,到乾隆十六年(1751)年底举办万寿庆典时,除了延寿塔,延寿寺(包括罗汉堂和慈福楼)其他建筑都已竣工。

微信图片_20200601142120.jpg

▲故宫博物院藏《崇庆皇太后万寿庆典图》

延寿塔的建造颇费一番周折,进展速度缓慢。在乾隆十六年(1751)《御制万寿山大报恩延寿寺记》记载琉璃塔“浮图九级”,其样式仿照的是杭州六和塔,可以看出当时已经规划为九层塔。乾隆二十年(1755)延寿塔建到五层,并已高过万寿山,御制诗《雨后万寿山》:“塔影渐高出岭上,林光增密锁岩阿”。乾隆二十二年(1757)延寿塔建到八层,御制诗《万寿山即景》:“隔岁山容忽入夏,阅时塔影渐横云”。到了乾隆二十三年,在接近完工时塔发生坍圯。因此奉旨停修,全部拆除。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八月九日)档案记载:万寿山延寿塔工程遵旨停修。工程原估银四十六万四千八百三十四两九钱七分四厘,拆毁八层塔身值银十五万二百四十九两九钱四厘,其中堪用木料砖石等值银九万二千六百二十八两三钱五分五厘,实际拆毁塔身值银五万七千六百二十一两五钱四分九厘。

乾隆二十五年(1760)七月,在延寿塔原址改建的佛香阁建造完成,档案记载:万寿山八方阁成,作悬山、佛像等工程需用银十五万两,奉旨:“向广储司领用”。当年诗作《新春游万寿山报恩延寿寺诸景即事杂咏》中也写到“宝塔初修未克终,佛楼改建落成工。诗题志过人皆见,慈寿原同山样崇。”乾隆在诗注中提到:


“先是欲仿浙江六和塔式建筑为圣母皇太后祝厘,工作不臻而颓。因考《春明梦余录》载京城西北隅不宜高建窣堵,乃罢更筑之议,就其基改建佛楼,且作诗纪实,题曰‘志过云’。”


乾隆四十一年乾隆再次礼拜大报恩延寿寺,并做御制诗《礼大报恩延寿寺》:“祗园辛未建,延寿祝慈宁。忍草三春绿,禅枝万古青。空空即色色,物物自形形。将复涂丹雘,九旬庆大龄”。本意欲在乾隆四十六年再祝母后九旬大寿,怎奈孝圣贤皇太后卒于乾隆四十二年。

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焚掠西郊三山五园,大报恩延寿寺建筑群除转轮藏、宝云阁、智慧海外,其余木构建筑悉数被焚毁。光绪十二年(1886)开始重修,为满足功能需要,该建筑群前半部分被改建为适合庆典活动的排云殿、清华轩、介寿堂建筑群;后半部分保留了原有的佛教建筑格局。

微信图片_20200601142123.jpg

▲被烧毁后的大报恩延寿寺


大报恩延寿寺的建筑格局

大报恩延寿寺是典型的寺庙布局,《钦定日下旧闻考》卷八十五《国朝苑囿》中清漪园分节记载:“慈福楼西为大报恩延寿寺,前为天王殿,为钟鼓楼,内为大雄宝殿,后为多宝殿,为佛香阁,又后为智慧海。殿前碑亭勒御制大报恩延寿寺记,殿后碑亭东勒金刚经,西勒华严经。”可推断该建筑群由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山门)、钟鼓楼、大雄宝殿、多宝殿(德辉殿)、佛香阁、智慧海,大雄宝殿前后各有碑亭。

又根据嘉庆八年《清漪园大雄宝殿前牌楼等座粘修销算银两总册》记载: “清漪园大雄宝殿前四柱三楼牌楼一座,拆修改换……”,断定大雄宝殿前有一冲天牌楼。据《清漪园绮望轩等座粘修销算银两册》载:“……大报恩延寿寺前拆换旗杆两根,戗木六根……”,《清漪园大报恩延寿寺等座牌楼粘修销算银两总册》:“……清漪园山门外东西四柱七楼牌楼两座,拆修改换……戗木八根……南面四柱九楼牌楼一座,揭瓦头停……” ,可知山门外有三座牌楼和两根旗杆。

结合嘉庆十二年《大报恩延寿寺等处佛像供器清册》中提到的建筑有:“山门(天王殿五间)、东钟楼、西鼓楼、东西碑亭、山门外两旗杆、大雄宝殿、真如殿(东配殿三间)、妙觉殿(西配殿三间)、多宝室殿(三间);罗汉堂、山门;宝云阁、后罩楼”。《佛香阁等处佛像供器清册》中提到建筑有:佛香阁、东配亭;转轮藏正楼、东边两层亭、西边两层亭;慈福楼(上下层)、后罩殿。综合可推测该建筑群由南向北依次为牌楼、天王殿(山门)、钟鼓楼、东西碑亭、大雄宝殿、妙觉殿、多宝殿、佛香阁、智慧海组成。中轴线两侧有罗汉堂、宝云阁、转轮藏、慈福楼。大雄宝殿殿前有碑亭勒《御制大报恩延寿寺记》,殿后碑亭东勒金刚经,西勒华严经。但钟鼓楼北侧东西碑亭尚未查到亭中所立碑的内容。

微信图片_20200601142127.jpg

▲故宫博物院藏“万寿山清漪园地盘画样全图(局部)

微信图片_20200601142131.jpg

▲天津大学绘大报恩延寿寺复原图

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焚毁北京西郊诸园,大报恩延寿寺木构建筑悉数被焚毁,仅残存转轮藏组群和宝云阁铜亭。光绪十二年(1886)重修建造排云殿佛香阁。重修后的建筑群共三进院落,南起云辉玉宇牌楼,向北依次为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东西两侧分别为介寿堂、清华轩。排云殿组群以北高台之上为佛香阁组群,东、西各一组附属院落,东为转轮藏,西为宝云阁。整个建筑群的基地和环境虽经重建和修整,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乾隆朝的空间信息,如云辉玉宇牌楼、宫门、二宫门、德辉殿、佛香阁等建筑均沿用原有的台基。

去佛寺化为重修改造的重点,从建筑名称来看原有的宗教氛围已经基本消失。佛香阁、配亭及宝云阁、转轮藏基本保持了原有佛教风格,而平面近方形的大雄宝殿改为长方形的排云殿,五座碑亭和钟鼓楼都没再复建,改为云锦、玉华、紫霄、芳辉四座生活配殿,佛教建筑罗汉堂、慈福楼院落格局也发生较大变化,变为生活起居用房。同时又在清华轩迤西添修库房一座,介寿堂迤东添值房一座。部分建筑等级也有所上升,排云门和东西配殿屋顶由原来的黄琉璃緑剪边变为全部黄色琉璃。

微信图片_20200601142135.jpg

▲排云殿佛香阁现状平面图


微信图片_20200601142140.jpg▲排云殿佛香阁现状鸟瞰图


大报恩延寿寺的功能转化

光绪时期,大报恩延寿寺从佛寺改建为宫殿,从宗教空间向庆典空间转化,礼佛功能淡化,其最为重要的用途就是为慈禧太后举办万寿庆典。随着其功能用途的变化,其内部陈设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根据《嘉庆十二年分大报恩延寿寺等处佛像供器清册》、《佛香阁等处佛像供器清册》、《智慧海佛像供器清册》等陈设档案的记载,大报恩延寿寺中宗教气氛极为浓郁,佛像林立,庙内主体陈设与民间庙宇陈设大致相同,主要陈设如下:

大报恩延寿寺山门(天王殿)内明间供镌胎布袋佛一尊,面北供镌胎韦陀一尊,两梢间供増态天王四尊。

大雄宝殿内面南安石造神台,上供铜胎三世佛三尊,两边供站像阿难迦叶两尊,两次间沿东西山墙供铜胎罗汉十八尊,殿后面北安增胎站像救八难观音一尊。两配殿真如殿、妙觉殿各供镌胎菩萨四尊。

光绪十二年(1886),大雄宝殿内三世佛、十八罗汉移到后山香岩宗印之阁内,但文化大革命时期该佛像又被毁坏,现在殿内供奉的是重塑的石膏胎佛像。

多宝殿内供旃檀古佛。

大报恩延寿寺时期的佛香阁,下层明间神台上供镌胎站像千手大悲菩萨一尊,随莲花座上供铜胎千手菩萨一尊。二层有铜胎菩萨三尊,上层有镌胎站像旃檀佛、画像佛、铜胎释迦牟尼佛等。慈禧重建颐和园时,在佛香阁下层新塑接引佛一尊、阿难迦叶各一尊,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毁。现阁内供奉的铜胎鎏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站像,铸成于明万历二年(1574),是1989年由古刹弥陀寺移来。

微信图片_20200601142144.jpg

微信图片_20200601142148.jpg

▲光绪时期与现代佛香阁一层佛像陈设对比

智慧海中供铜胎观世音菩萨,铜胎文殊菩萨、铜胎普贤菩萨、铜胎站像韦陀、铜胎站像天王,目前该殿的佛像还保持着原貌。

转轮藏、宝云阁、慈福楼、罗汉堂和各处殿堂中不但有大量佛像,还有数量众多的小型佛像。慈福楼供三大士菩萨,罗汉堂内室罗筏殿内供铜胎释迦牟尼佛,乾隆御制《五百罗汉堂记》记载:堂内分为祗树园、狮子窟、须夜摩洞、摩偷地、兜率陀、功德池、旃檀林等境界。五百罗汉体态神情各异,极为生动,是一组绝佳的艺术珍品。

至于室外陈设,大雄宝殿前月台上有石座六件,上有鼎、樽、花缸等陈设,光绪时改为日晷。寺内经幢,山门前的石狮光绪时期都移到后山须弥灵境处。

光绪十七年(1891),重修后的颐和园宣布正式竣工,慈禧也从该年开始驻跸颐和园。慈禧受贺的主体建筑排云殿由大雄宝殿改建,殿内用壁纱橱、栏杆罩等分割,正中摆放慈禧接受贺拜的宝座、地平床,屏风和方几,其内陈设大多是王公大臣进献的寿礼。光绪二十年(1894)十月初十日是慈禧太后的六旬万寿,慈禧准备在排云殿中举办了六旬万寿,从光绪十八年(1892)年即开始筹办,但因甲午战败挪到故宫中举办。尔后在光绪二十三年(1897)、二十八年(1902)、二十九年(1903)、三十年(1904)举办四次万寿庆典活动。光绪皇帝万寿节为六月二十六日,尽在二十九年、三十年、三十一年在颐和园中举办,但并未在排云殿而在仁寿殿受贺。

关于慈禧万寿庆典的受贺仪式,《颐和园志》中有详细记载:十月初十日,皇上诣排云殿行礼,亲进表文。是日辰初,銮仪卫设慈禧仪驾于排云门外,总管两名奏请慈禧御礼服从乐寿堂乘轿由邀月门进排云门至排云殿下轿步行至东暖阁坐。掌仪司内监设中和韶乐于排云殿檐下,设丹陛大乐于排云门内,俱北向。


总   结

大报恩延寿寺是清漪园营造过程的核心和先导,其展现的为母祝寿思想和佛国天香的宗教氛围是清漪园建园的根本,其建筑布局和室内陈设也都代表着清漪园的最高水平。虽然大报恩延寿寺的整体布局与现在的排云殿佛香阁景区较为相似,但其氛围和功能却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普通游客很难发现这些细微的变化。在颐和园的文化展示上,应该通过虚拟现实展示等手段让游客了解这一历史过程,以促进游客对颐和园,尤其是核心景区的深入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