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心殿佛堂位于养心殿西暖阁勤政亲贤殿后侧,是乾隆皇帝在宫中最早改造的佛堂—乾隆十一年(一七四六年)开始将长春书屋改造成佛堂。
佛堂在养心殿内位置示意图
佛堂的核心区域立有一尊紫檀七层八角无量寿佛宝塔,其体量与位置都向世人彰显着其作为佛教精神象征的核心地位。
佛堂在养心殿内位置示意图
清宫内务府档案中记载了此尊宝塔的建造过程:
乾隆十二年……于本月二十日七品首领萨木哈将棅得塔样一件,持进交太监胡世杰呈览,奉旨:将塔座径过抽去二尺,要四尺二寸大的座子,其塔身子要七层,再塔顶要六层,做成还要通高一丈二尺六寸,另改样呈览,钦此。
于二月初五日,七品首领萨木哈将棅得秋稭糊黃纸地盘四尺二寸,通高一丈二尺六寸塔样一件,持进安在西暖阁,呈览,钦此。
于九月十四日,司库白世秀、七品首领萨木哈将造得紫檀木宝塔一座,内供佛供器等,持进安设在养心殿西暖阁内讫。
由此可知,这座紫檀木宝塔应建于乾隆十二年(即一七四七年,丁卯年)。
汉藏融合的样式
该塔高约三点九三二米,按形制划分为七层,故常被称为「七层八角塔」。
养心殿佛塔修复前原状
将近四米高的木塔竖立在空间狭小的佛堂内,营造出了一种通天的场域感,当人们面对如此巨大的一尊佛塔时,不禁要抬头仰望,内心的敬仰也油然而生。
全塔分为三大部分:顶层为塔刹,中间为七层塔身,底部为须弥座。
塔刹由上至下又可细分为刹顶、伞盖、刹身、刹座。刹顶为日月刹,由琉璃材质的仰月和圆光组成,圆光为琥珀红色,仰月为白玉色。
养心殿佛塔刹顶
仰月之下为紫檀木镂雕八角伞盖,伞盖底部有金刚杵和卷草纹浮雕图案,周围嵌有铜鎏金饰物并挂有一圈珍珠流苏。刹身由下粗上细的八角相轮(指塔刹中段的环圈)组成,共六层,每一层八面,均刻有六字真言,内填金漆。
佛塔刹顶仰月之下的紫檀木镂雕伞盖底部
《四分律行事钞》曰:「人仰视之(相轮),故云相云。」《翻译名义集》曰:「言轮相者,僧祇云:佛造迦叶佛塔,上施盘盖,长表轮相。经中多云相轮,以人仰望而瞻视也。」可见,刹身(相轮)是佛塔的一种仰望标志,起敬佛礼佛的作用。
养心殿佛塔上的围脊兽
中间七层塔身为仿阁楼式结构,自下而上尺寸逐渐递减,样式相同:每层戗脊(即岔脊,指歇山顶建筑自垂脊下端至屋檐部分的屋脊)上有铜鎏金小跑儿(即跑兽)、套兽(安装在翼角上兽形防水构件)以及戗兽(戗脊上的兽件),围脊(下层檐和屋顶相交的脊,围绕屋顶一周)处有围脊兽,四类兽为一套,每层八套,共计五十六套;
养心殿佛塔上的跑兽、套兽、戗兽
每层有八扇紫檀雕花木边嵌玻璃欢门,共五十六扇;每一扇门内供奉梵铜利玛(藏地中合金铜的一种)无量寿佛像,为历代西藏喇嘛所进献;此外还设有走廊、护栏。
七层塔身每层中心各放置一个八角金丝楠经盒,塔颈(塔刹与塔身之间)中心疑似内嵌一木盒。
养心殿佛塔塔身各角度
塔身为仿阁楼式,阁楼每一扇门内供奉梵铜利玛无量寿佛像,为历代西藏喇嘛所进献
底部须弥座自下而上分别是圭脚、下枋、下袅、束腰、上袅、上枋。按制作方式而言,须弥座可分为三个部分,即圭脚、下枋以及下袅为一个整体,束腰单独作为一个整体,上袅和上枋为一个整体。各部分是独立制作完成的,完成后三部分至下而上叠加,不用胶粘,仅有直榫相接。
养心殿佛塔塔身某一角度
上袅和下袅饰有变相的莲纹(梵文称其为「巴达码」),其他部分则以透雕卷草纹和十字金刚杵作为装饰。须弥座中心落有一方形金丝楠木箱。
养心殿佛塔塔身某一角度
此座佛塔是密檐式塔、阁楼式塔和覆钵式塔的结合体—具有阁楼式塔的总体形制,同时融合了密檐式塔的佛龛和覆钵式塔的须弥座及塔刹,是一座藏汉式塔融合的宝塔。
养心殿佛塔塔身某一角度
这种融合应属乾隆时期独特的文化现象,正是乾隆皇帝不拘一格的设计思路,让多元文化得到了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