须弥福寿之庙位于承德避暑山庄的北面狮子沟南坡,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西藏六世班禅为庆贺乾隆帝70大寿,从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启程,长途跋涉2万余里历经13个月来到承德。乾隆帝为隆重迎接六世班禅的到来,仿日喀则扎什伦布寺特建须弥福寿之庙供六世班禅讲经和居住,所以,此庙又称“班禅行宫”。
巍峨庄严的琉璃牌坊,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额曰:总持佛境
须弥福寿之庙自山脚顺山势向上延伸,气势雄伟。主体为100层高的大红台,中央是一座重檐大殿,名妙高庄严殿,俗称金瓦殿,是庙中最大的殿,殿顶用鎏金铜瓦铺盖,四脊上有800条金龙。大红台东南有东红台,西有吉祥法喜殿,为班禅寝殿,重檐歇山顶鎏金瓦顶。殿北有金贺堂和万法宗源殿,是班禅弟子的住处。
妙高殿
乾隆在《须弥福寿之庙碑记》中写道:“布达拉既建,伦布不可少。择向兴工作,亦以不日成。都纲及寝室,一如后藏式。金瓦映日辉,玉幢扬风舞。”表达了这座庙宇兴建的速度、形制和落成后的壮丽,以及皇帝对班禅大师及佛法的崇敬之意。由于建庙是为了接待班禅,所似又俗称“班禅行宫”。
据记载,年已七十的乾隆皇帝,为迎接六世班禅,专门学习了一般常用的藏语,还研究了藏史,在引导班禅参观了整个寺庙后,乾隆曾在此殿请他讲经,由章嘉国师翻译。班禅将跋涉途中每一站祈祷、祝福乾隆万寿的纪录送给乾隆,并献哈达等礼物四十余件。乾隆欣喜万分,随即送给他自己身穿袈裟的画像一幅及弓、箭、金币、金丝袈裟等,还颁发了金册、金印,并为他题写了“宝地祥轮”匾额。他请班禅在万树园中观看了大型火戏,班禅扮演文殊菩萨,表演了跳步踏(即打鬼)。
整个庙宇自南而北有山门、碑亭、琉璃牌坊、大红台、金贺堂、万德宗源殿、琉璃万寿塔等主要建筑,沿一条较明显的中轴线采取左右基本对称的排列布局。从总体上看,是典型的藏式寺庙,但某些建筑个体和细部装饰,又是汉族风格,形式独特。这座庙宇不仅富有高度的建筑艺术和特色而且对于加强清王朝与民族之间的团结,共同抵御殖民主义者的侵略,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政治意义和历史作用。1949年后,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