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经典为伴】——《学习随笔》1

《学习随笔》1999年05篇
——《大学》:“治国平天下”之论



1.jpg

2.jpg

3.jpg

4.jpg

“平天下在治其国”的《大学》妙论是孔门心得的“外王”之学的“为政”大道,被后人视为“帝王学”,是“治国平天下”的大法,是今天“领导学”的大原则。其主要内涵有:其一,当领导的必须要有“独立而不倚”的公平中止的内心修养,才能“智周万物”,“量同太虚”,可以包容涵养万民,泽及苍生。其二,身为上位之人,自己不愿做的事,决不可指使下面人去做。相反,身居“下位”之人,为讨好上方,把坏的包装,隐瞒自己过失,故意诿过于上级,就是最大的“缺德”。其三,从“治国平天下”的大是大非,大经大法来讲,威信中外,任何一个朝代、任何一个政体、任何一个制度,都会碰到有左右两班、两派的不同意见,形成矛盾,须要在最高领导的原则上,决不可把右的一方所厌恶的事和主张,就强迫要左的一方去做。同样,也不可反之去做。

    对处于一个单位的最高领导者如何协调和平衡上下、前后、左右的种矛盾,使其得到中正和顺的境界,是需要有大智慧、大仁德、大勇气的才器了,实际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实在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也正如古德禅师所说:“珠走盘”并无一个定位的方法。

    《大学》的“治国平天下”之论,是“大学之道”的“明德”、“内明”之学出发,然后推至于“外王(用)”、亲民,而做为一个领导者,在对人、治事、处世之际来讲,其中额内外、表里、粗精之际,实是因应事物的大学问,而《大学》的主旨,是要先从“知止而后有定”,直到“虑而后能得”,通达“格物”“致知”,配合“诚意”“正心”“修身”的全程学养,才能真的明瞭“絜矩”之道的妙用。

     作为国家重臣尤如门当之处的一块洁白无瑕壁立万仞的火石岩,令人敬仰和崇敬,是因为责任太大,要求太高,这种“当局者”要有随时反观、反省的警觉,切不可被权位所迷惑,陷于万劫不复的境界。因为权位与功名富贵,都是外来的物欲,但也最容易迷惑自心,使人丧失“智知”的理性。正如古今名言所说:“富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跳出陷井是多难的事啊!